备孕期间,不少姐妹做卵泡监测时,都会特别关注两个点:卵泡大小正常范围是多少 mm?卵泡大小怎么计算?毕竟卵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排卵是否正常,也影响着受孕几率,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俩问题讲明白,帮你轻松读懂卵泡监测报告。
先说说卵泡大小正常范围是多少 mm。其实卵泡的大小不是固定的,会随着月经周期一天天变化,就像 “从小种子慢慢长成成熟果实” 一样,不同阶段的正常范围也不一样。
月经刚结束的时候,卵巢里的卵泡都还很小,一般直径在 2-4mm 左右,这时候还分不出哪个会成为 “优势卵泡”(也就是最后能成熟排卵的卵泡)。随着时间推移,到了月经第 7-8 天,会有一个卵泡开始慢慢 “领跑”,直径能长到 8-10mm,这时候它就成了优势卵泡,之后每天大概会以 1-2mm 的速度继续生长。
等进入排卵期前,也就是月经周期的第 12-14 天左右(针对 28-30 天周期的姐妹),优势卵泡会继续长大,直径达到 18-25mm 的时候,就属于 “成熟卵泡” 了,这时候随时可能排出卵子。要是卵泡直径没到 18mm 就排出,属于 “未成熟排卵”,卵子质量可能不太好,受孕几率会降低;要是超过 25mm 还没排出,可能会变成 “黄素化卵泡”,也很难正常受孕。所以监测时看到卵泡在 18-25mm 之间,就说明快到排卵的好时机了。
再来讲讲大家好奇的:卵泡大小怎么计算?其实咱们自己不用动手算,都是靠医院的 B 超来测量的,不过了解一下测量方法,能更清楚报告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。
B 超监测卵泡时,医生会通过探头观察卵泡的形态,一般卵泡看起来是圆形或椭圆形的,所以测量的时候,会测两个关键数值:一个是卵泡最长径(也就是最长的那一条直径),另一个是最短径(最短的那一条直径)。要是卵泡比较圆,最长径和最短径的差距不大,比如最长径 18mm,最短径 17mm,那医生可能会直接用最长径来代表卵泡大小;要是卵泡偏椭圆,比如最长径 20mm,最短径 16mm,就会取两个数值的平均值,也就是(20+16)÷2=18mm,用平均值来判断卵泡的发育情况。
简单说,卵泡大小是医生通过 B 超测量卵泡的直径后,根据形态取最长径或平均值得出来的,咱们拿到报告后,直接看医生标注的 “卵泡大小” 数值就行,不用自己去换算,有不懂的地方直接问医生,比自己瞎琢磨更靠谱。
另外要提醒大家,不同医院的 B 超仪器、测量角度可能有点差别,所以两次监测的卵泡大小差个 1-2mm 很正常,不用因为 “这次 19mm,下次 18mm” 就慌,只要整体在正常生长节奏里,就没问题。还有,不是每个周期的卵泡都能完美长到 18-25mm,偶尔一次偏小或偏大,可能是情绪、作息影响的,调整一下生活状态,下个周期再监测看看就行,不用太焦虑。
热门问题解答
每次监测卵泡,大小都在 16-17mm 就不长了,这是有问题吗?
这种情况属于卵泡发育迟缓,不一定是大问题,但需要多关注。可能是内分泌有点波动,比如雌激素水平不够,或者最近压力大、熬夜多影响了卵泡发育。建议连续监测 2-3 个周期,同时让医生查一下激素六项,看看内分泌情况。如果只是偶尔一次,调整作息、保持心情放松,下个周期可能就恢复正常了;要是连续几次都这样,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你开调理的药物,帮助卵泡正常生长。
B 超显示有多个卵泡,最大的 15mm,这样算正常吗?
只要最大的卵泡在正常生长节奏里,就不用太担心。每个周期卵巢里都会有多个小卵泡,但最终只会有一个(少数情况两个)发育成优势卵泡,其他小卵泡会慢慢萎缩。如果最大的卵泡 15mm,医生会让你隔 1-2 天再去监测,看看它能不能继续长到 18mm 以上。但如果每次监测都有很多卵泡,最大的也没超过 10mm,没有明显的优势卵泡,那就需要让医生进一步检查,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情况。
卵泡大小达到 20mm 后,大概多久会排出?
一般来说,卵泡长到 18-25mm 后,会在 24-48 小时内排出,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有的可能当天就排,有的可能要等两天。这时候医生会建议你隔天同房一次,同时可能会结合排卵试纸一起监测,当排卵试纸出现强阳性转弱阳性时,就说明卵子快排了,这时候安排同房,受孕几率会更高。如果监测到卵泡超过 25mm 还没排,一定要跟医生说,看看是否需要用药物帮助排卵,避免卵泡黄素化。
其实了解卵泡大小的正常范围和计算方法,能让咱们在备孕时更有底气,不用对着 B 超报告瞎紧张。关键是多跟医生沟通,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监测时间和备孕计划,顺其自然,宝宝自然会在合适的时候到来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你们在监测卵泡时,有没有遇到过卵泡大小忽大忽小,或者迟迟不长的情况?当时是怎么解决的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,咱们一起交流经验,互相打气,早日迎来好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