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女性健康防护体系中,宫颈癌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环节。随着健康意识提升,越来越多女性开始主动关注宫颈癌筛查,但不少人对筛查的具体操作流程、需要做的项目仍存在疑问,比如不清楚宫颈癌筛查怎么做,也不知道宫颈癌筛查要做哪几项。其实,宫颈癌筛查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项目选择,了解这些内容能帮助女性更从容地完成筛查,及时守护宫颈健康。
从适用人群来看,宫颈癌筛查并非只针对已婚女性,21 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都应纳入筛查范围。不同年龄段的女性,筛查频率和项目选择会略有差异,但核心操作流程大致相同。
一般来说,宫颈癌筛查的流程并不复杂,首先需要到正规医院的妇科就诊,医生会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推荐合适的筛查项目,之后进入取样环节 —— 取样过程通常只需几分钟,医生会用特制的小刷子或刮板,从宫颈口采集少量细胞或分泌物,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疼痛感,部分女性可能会有轻微酸胀感,无需过度紧张。取样完成后,样本会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,通常 3-7 天可拿到检测报告,拿到报告后需及时复诊,让医生解读结果并给出后续建议。
而关于宫颈癌筛查要做哪几项,目前临床常用的筛查项目主要有两类,分别是宫颈 TCT 检查和 HPV 检测,两者各有侧重,联合筛查能更全面地评估宫颈健康状况。
宫颈 TCT 检查全称为 “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”,主要是通过观察宫颈细胞的形态,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,比如癌前病变细胞或癌细胞,相当于给宫颈细胞 “拍照”,及时发现细胞层面的异常变化。HPV 检测则是检测是否感染了高危型 HPV 病毒,要知道高危型 HPV 病毒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原因,通过 HPV 检测能从根源上排查致病风险,比如检测结果显示感染了 HPV16、18 型等高危亚型,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宫颈是否出现病变。
对于 21-29 岁的女性,由于 HPV 感染多为暂时性,医生通常会建议单独进行宫颈 TCT 检查,每 3 年一次即可;30-65 岁的女性,更推荐宫颈 TCT+HPV 联合筛查,每 5 年一次,这样能兼顾细胞形态和病毒感染情况,提高筛查准确性;65 岁以上的女性,若之前 10 年内连续两次联合筛查结果正常,或连续三次 TCT 检查正常,经医生评估后可停止筛查。
热门问题解答
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,是不是就意味着得了宫颈癌?
并非如此。筛查结果异常只是提示宫颈可能存在异常情况,比如 TCT 检查显示 “ASC-US(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)” 或 “LSIL(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)”,HPV 检测显示高危型阳性,这些都不属于确诊结果。大多数异常情况经过进一步检查(如阴道镜检查、宫颈活检)后,可能只是轻微炎症或暂时性 HPV 感染,只有少数会被确诊为癌前病变或宫颈癌。因此,发现筛查结果异常后,最重要的是及时遵医嘱进行后续检查,不要自行恐慌。
月经期间可以做宫颈癌筛查吗?筛查前需要注意什么?
月经期间不建议做宫颈癌筛查。月经期间宫颈口有经血,会影响样本采集的准确性,同时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,最佳筛查时间是月经结束后 3-7 天。筛查前还需注意:检查前 24 小时内避免性生活、阴道冲洗、阴道用药,以免破坏宫颈局部环境,影响检测结果;若有妇科炎症(如阴道炎),建议先治疗炎症,待炎症治愈后再进行筛查。
做完宫颈癌筛查后,出现少量出血正常吗?需要注意什么?
筛查后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属于正常现象,通常 1-2 天会自行消失。这是因为取样过程中,刷子或刮板可能会轻微触碰宫颈黏膜,导致少量毛细血管破裂,无需特殊处理。但需注意,筛查后 24 小时内避免性生活和盆浴,保持外阴清洁,不要剧烈运动,若出血量大、持续时间超过 3 天,或伴有腹痛、发热等不适,应及时就医检查。
通过以上内容,相信大家对宫颈癌筛查怎么做、要做哪几项已有清晰了解。宫颈癌筛查是守护宫颈健康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按时规范筛查,才能尽早发现问题、及时干预。如果您在筛查流程、项目选择上还有其他疑问,或者有筛查后的经验想和大家分享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们会及时为您解答,也期待更多女性通过交流,共同重视宫颈癌筛查,筑牢健康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