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热带、亚热带地区,登革热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,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小威胁。掌握科学的登革热病预防方法,了解登革热病用药指南,能帮助大家有效降低感染风险,在出现症状时也能更合理地应对,这也是保障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举措。
登革热病的预防,核心在于切断病毒传播链条,而蚊子是登革病毒的唯一传播媒介,因此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病的关键。日常居家时,要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环境的积水,像花盆托盘里的残留水、闲置水桶内的积水、废旧轮胎中的积水,还有空调冷凝水、下水道死角积水等,这些都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登革热主要传播蚊种)产卵的 “温床”,及时清理积水能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。
在蚊子活跃时段,也就是清晨日出后 1-2 小时和傍晚日落前 2-3 小时,尽量减少外出。若必须外出,要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上衣和长裤,选择浅色衣物(蚊子对深色更敏感),在裸露的皮肤部位涂抹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或氯菊酯成分的驱蚊剂,且每隔 2-3 小时补涂一次,确保防护效果。家中还可安装纱窗、挂好蚊帐,尤其在登革热病流行期间,睡前要检查蚊帐是否完好,避免蚊子进入室内叮咬。
除了个人和家庭防护,社区层面的防蚊工作也很重要。在登革热病高发季节,社区会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灭蚊行动,居民应积极配合,清理楼道、绿化带内的垃圾和积水,共同降低蚊虫密度。同时,要关注当地疾控部门发布的登革热病预警信息,若周边出现确诊病例,需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,避免前往蚊虫密集的区域。
而关于登革热病用药,需要明确的是,目前没有专门治疗登革热病的特效药物,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目的是缓解症状、预防并发症,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病程。当出现发热症状时,若体温超过 38.5℃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退热,这类药物相对安全,能有效降低体温,减轻发热带来的不适。但要注意,严禁使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,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,而登革热病患者部分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,使用后可能加重病情。
在发热期间,患者要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,保证充足的睡眠,同时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,及时补充水分,防止因发热导致脱水。若出现明显的肌肉酸痛、关节疼痛,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止痛药物,但同样需严格遵循医嘱,不可自行用药。对于出现严重症状的患者,如持续高热不退、剧烈腹痛、呕吐、皮肤出现瘀斑、牙龈出血、尿色加深等,需立即就医,可能需要住院治疗,通过静脉补液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式,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。
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登革热病患者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生指导,不可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,尤其是处方药或成分不明的偏方,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或引发不良反应。同时,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,避免被蚊子再次叮咬,防止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给家人或他人。
热门问题解答
登革热病患者退烧后就代表痊愈了吗?
不一定。登革热病患者退烧后,可能会进入 “恢复期”,但部分患者在退烧后 24-48 小时内,可能出现病情反弹,比如再次发热、出现严重腹痛、呼吸困难、皮肤瘀斑加重等症状,这可能是病情进展的信号,属于 “重症预警期”。因此,即使退烧,患者仍需密切观察自身状况,遵医嘱继续休息和复查,若出现异常症状,应立即再次就医,避免延误重症救治。
儿童感染登革热病后,护理上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?
儿童感染登革热病后,护理需更加细致。首先要密切监测体温,避免体温过高引发惊厥,退烧时优先选择儿童专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制剂,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控制剂量;其次要保证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,可通过喂温开水、淡果汁(避免过甜)等方式补水,防止脱水;还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、皮肤情况(是否有瘀斑)和排尿情况,若出现精神萎靡、皮肤苍白、尿量减少等情况,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,需及时就医;另外,儿童在患病期间要避免剧烈活动,保证休息,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如粥、烂面条、蔬菜泥等。
去过登革热病流行地区后,回来多久需要关注身体状况?
登革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 3-14 天,多数患者在感染后 5-8 天出现症状。因此,从登革热病流行地区返回后,建议在 14 天内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,尤其要留意是否出现发热(体温超过 38℃)、头痛、肌肉酸痛、关节疼痛、皮疹、乏力等症状。若在观察期内出现上述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,以便医生快速准确判断病情,避免误诊或漏诊。
了解登革热病预防方法与用药指南,能让大家在面对登革热病时更从容。如果您在登革热病预防、用药护理或旅行健康防护方面有其他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;也欢迎分享您在防蚊或应对登革热病方面的经验,帮助更多人守护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