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孕的姐妹可能听过 “卵泡黄素化” 这个词,尤其是监测卵泡时,明明看到卵泡长到成熟大小,却迟迟不排卵,最后医生说可能是卵泡黄素化了,心里难免慌:卵泡黄素化是怎么回事?会不会影响怀孕?其实不用太焦虑,先搞清楚它是什么,再看 B 超怎么显示,就能知道后续该怎么做。
首先说,卵泡黄素化到底是怎么回事?正常情况下,卵泡长到 18-25 毫米的成熟大小后,会在 LH 激素(促黄体生成素)的作用下破裂,把卵子排出来。但卵泡黄素化时,卵泡虽然成熟了,却没破裂,卵子一直被困在卵泡里,没法和精子相遇,自然就难怀孕。这种情况在备孕女性中还挺常见的,偶尔一次大多是偶然因素,不用太担心,可要是连续 2-3 个周期都这样,就得重视了。
那为啥会出现卵泡黄素化呢?常见的原因有几种。比如内分泌失调,要是体内 LH 激素峰值不够高,就没力气让卵泡破裂;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姐妹,本身卵泡发育就容易出问题,也可能出现黄素化;另外,卵巢周围有粘连,比如之前做过手术,或者有盆腔炎,粘连的组织会把卵泡 “裹住”,就算卵泡想破也破不了;还有情绪太紧张,备孕时总担心怀不上,压力大也会影响激素,打乱卵泡破裂的节奏。
接下来重点说,卵泡黄素化 B 超怎么显示?毕竟 B 超是判断这个情况最直接的方法,很多姐妹监测时看着 B 超单,不知道哪些指标能说明问题,其实主要看这几点。
第一次监测到成熟卵泡(一般 18-25 毫米)后,医生会让隔 1-2 天再做 B 超复查。如果是正常排卵,复查时会发现之前的成熟卵泡不见了,或者体积明显变小,卵巢旁边还可能出现少量积液(这是卵泡破裂后液体流出形成的)。但如果是卵泡黄素化,复查时会看到之前的成熟卵泡还在,甚至体积变大了一点,卵泡壁也变厚了,看起来鼓鼓的却没破,卵巢周围也没有排卵后的积液。
还有一种情况,有些卵泡黄素化后,里面会形成小的 “黄体囊肿”,B 超下能看到卵泡里有不均匀的回声,这也是黄素化的一个特征。不过大家别看到 “囊肿” 就害怕,这种黄体囊肿大多是生理性的,等下次月经来完后,再做 B 超可能就消失了,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,只是当月没法正常排卵而已。
另外,B 超监测时,医生还会结合激素水平来判断。比如抽血查孕酮,如果卵泡黄素化,孕酮水平会升高(因为卵泡虽然没破,但已经开始黄素化,会分泌孕酮),而正常排卵的话,孕酮升高的时间和幅度会更规律。所以有时候 B 超看到卵泡没破,医生会让再查个血,就能更准确地判断是不是黄素化了。
要是偶尔一次卵泡黄素化,不用急着吃药调理,可能就是这个周期情绪不好、作息不规律影响的,下次周期调整好状态,说不定就能正常排卵。但如果连续好几次都这样,建议去医院查一下激素六项、甲状腺功能,看看是不是内分泌出了问题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促排卵药物,帮助卵泡破裂,提高受孕几率。
热门问题解答
卵泡黄素化后,这个周期还有机会怀孕吗?
大概率没机会。因为卵泡黄素化时卵子没排出来,一直留在卵泡里,没法和精子结合,所以当月基本没有受孕可能。不过也不用太失落,等下次月经结束后,新的卵泡会重新发育,只要调整好身体状态,下周期还是有机会正常排卵的。
用排卵试纸能测出卵泡黄素化吗?
排卵试纸可能会显示强阳,但没法区分是不是黄素化。因为卵泡黄素化时,体内也会出现 LH 激素峰值,试纸会变阳,和正常排卵前的试纸表现差不多。所以不能单靠试纸判断,必须结合 B 超监测,看卵泡有没有破裂,才能确定是不是黄素化。
卵泡黄素化可以通过运动或饮食调理吗?
轻微的情况可以试试。比如平时多做轻柔的运动,像快走、瑜伽、游泳,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,减少粘连的影响;饮食上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比如鸡蛋、鱼虾、豆制品,再搭配新鲜蔬果,补充维生素,能帮身体维持稳定的内分泌状态。但如果是内分泌失调或卵巢粘连导致的黄素化,单靠运动饮食不够,还是得配合医生治疗。
其实卵泡黄素化不是什么 “疑难杂症”,很多姐妹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简单治疗,都能恢复正常排卵。关键是别因为一次两次的情况焦虑,越紧张反而越容易影响卵泡发育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你们在监测卵泡时,有没有遇到过黄素化的情况?当时是怎么调理的?或者还有没搞懂的问题,比如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做 B 超复查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交流经验,互相出主意,早日顺利怀孕!